鲁东大学商学院成立于2009年,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427人,全日制研究生51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44人,外国留学生13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1个摩洛哥国际班,1个赴美留学班。现有教职工84人,专任教师74人、行政人员10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9人,博士后8人,学院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占79.72%。专任教师中,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学科新秀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负责人1人。硕士生导师43人,行业导师33人。拥有区域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环渤海海洋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多个省级以上研究平台,建有功能较齐全的商学实验实训中心、省级跨境电商培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的应用型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特色育人体系。
【学科专业建设】学院现有公共管理(MPA)、国际商务(MIB)、旅游管理(MTA)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旅游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本科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建设项目;经济学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区域经济学为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
【科学研究】近五年,学院教师共发表包括SSCI、CSSCI等在内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及以上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1部;获各类科研项目166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52项;横向项目70余项,立项科研总经费近1500余万元。获得各类科研奖励38项,其中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特等奖并一等奖2项,三等奖6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
【服务地方】学院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系列研究成果已纳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35)》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中央和地方文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前期研究》获第一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一等奖。围绕乡村振兴先后完成规划策划报告和各类乡村振兴决策咨询报告20余项,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并被采纳进入实施阶段。其中,《大户庄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方案》获批山东省首批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涉及项目总金额4.2亿,系列成果有效引导和促进了乡村产业、文化、组织、人才和生态五大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
【科研平台】学院现有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基地、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蓝色经济(烟台)发展研究中心、亚太经济研究中心、区域旅游文化研究所、烟台新旧动能转换旅游产业研究中心、自贸区研究中心、旅游产业研究院和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创新研究院等科研创新平台,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人才培养】依托商学实验实训中心、山东省跨境电商培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理实结合、内外协同的应用型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特色育人体系。近五年,学院共毕业学生3500余人,毕业生具有“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其中,500多名学生成功考取双一流等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310余名学生出国留学深造,160余人通过公务员、选调生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公职类考试。
【学生工作】学院学生工作紧紧围绕学院发展大局,立足“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目标,聚焦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院团委多次获评校级优秀团组织、学生工作优秀奖和招生就业先进单位。获得山东省红旗团总支荣誉称号1次。多年获评校红旗团总支荣誉称号。2024年获学校“五四红旗团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一站式”学生社区安全文化月优秀组织单位、军事训练标兵连、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创新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师生歌咏比赛二等奖等荣誉,学院1名辅导员获评“山东省高校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1名辅导员荣获学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名辅导员荣获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学院学生文化体育活动,精彩纷呈,亮点突出,近五年,有600余名学生获得省级科技文体奖励;连续多年获得校运会、篮排球赛冠亚军;获90周年校庆大合唱和“喜迎二十大心声献给党”大合唱比赛一等奖、“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师生大合唱大合唱比赛二等奖。
【创新创业】学院精密组织,有效落实,精心辅导培育创新创业榜样典型,取得了良好成效。近五年,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类活动80场,竞赛宣讲会220场、经验分享会32次、参赛指导讨论会50余场,累计参加学生超过5000人次。在全国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际级奖项1项,国家级奖励258人次,省部级奖励574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立项100余项。学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创立公司10余家。